新桃花源记 |
|
作者:戴楚洲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左一)为本文作者戴楚洲。
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隐逸之宗”陶渊明听到进入潼关的故友讲述逃避秦时战乱而隐耕武陵郡的传说,创作千古名篇《桃花源记》,把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称为“世外桃源”,使桃花源成为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之后,韩愈和苏轼等历朝历代诗文大家竞相吟咏桃花源,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分别描绘桃源县、酉阳县、鹤峰县和永定区的“桃花源”,各执一词,都有依据。其实,武陵处处桃花源。位于湘鄂渝黔交界之处的武陵山区广袤千里,山环水复,中多迷津,桃花处处有之,寻到一条孕育希望的桃花小溪确是轻而易举之事。被史籍称为“天下奇观”的索溪峪也是“桃花源”。唐代诗人李白就说:“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唐代诗人王维写道:“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古代诗人笔下的“武陵源”就是人间仙境桃花源的代名词。
龙年阳春三月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和张家界市作家协会采风作家且歌且笑,缘溪而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但见屋舍俨然,花桥翘角,大型水车悠悠而转,仿佛在唱迎宾之歌。依山傍水的黄龙洞生态广场竟有数亩肥沃的田地、靓丽的池塘,金黄色的油菜花儿艳丽诱人。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土家族转角楼之间往来耕种的农人和前来游览的游客显得非常快乐,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武陵风情画卷啊!
旅游名胜索溪峪地质独特,地貌瑰丽,山奇峰秀,谷幽水碧。西南部西海、神堂湾、十里画廊、百丈峡、宝峰湖、一线天和白虎堂等景区耸立千百座石英砂岩峰林,闯眼突兀,奇甲天下。东北部仙花宫、黄龙洞和观音洞为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岩溶景观,石柱、石花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早在明清时期,索溪峪成为九溪卫城通往永定卫城关隘,地理位置非常显要。黎昌韩、褚延泰等文官武将竞相游览观光,撰文题诗,挥毫赞绝。明代弘治年间,《岳州府志》最早描写百丈峡风景区:“流泉峻急,古木槎桠”。明代万历年间,永定卫通判夏子云在《百丈峡》中写道:“寻常山里数青峰,玉笋成形插楚封;涧道冻云沉白日,寺门长坂度疏钟;古苔一望迷幽壑,峭壁千年挂老松;玉垒匡庐曾浪迹,巨灵移岳此重逢。”清末,土家诗人吴肇端写了《咏索溪浴》等八首描绘索溪峪美景古诗:“人游山峡里,宛在画图中;壁爱双屏列,天看一线通。啼猿声处处,古木叶丛丛;日夕归来晚,泉声两岸风”。清末,土家学者吴愈材考察索溪峪山水风光以后,撰写极有价值的《索水志》和《不息园杂诗杂记》,留下优美的土家族竹枝词。古诗《索溪峪》写道:“路似羊肠水似弦,夕阳斜照半山烟;遥遥谷口横云处,怪石嵯峨乱插天”。现在,百丈峡“明代石刻景点”还可看见明代进士于越书写的“百丈峡”三个字以及明代嘉靖年间九永兵备右参政胡桂芳名诗:“峡高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戎旅徐行风雪紧,谁将兴尽类山阴”。
自古以来,索溪峪云雾缭绕,好似蓬莱仙境。居住在转角楼寨子里的土家祖先用土家语言把这个云山雾海命名为“索溪峪”,其汉语意思是“雾大的山寨”。北宋祥符年间,慈利土酋互相仇杀,宋真宗诏命澧州知州刘仁霸前往慈利宣读安抚百姓圣旨,派遣将士修筑索溪峪等五个寨堡。南宋末年,索溪峪土家好汉向龙兄弟恃险起义,军邸坪因驻军征讨向王而得名。元初,铁禅祖师习圭在宝峰山创建宝峰寺,共建大雄宝殿和观音殿,正门横额有“胜武当”三个字,寺门联曰:“庙貌更留昭下士,圣灵常显扶众生”。明朝初年,慈利安抚使覃垕首举起义大旗,明太祖派遣江夏候周德兴率领大军镇剿,战斗在百丈峡展开。先锋覃添顺之妻易淑贞边让褡裤中的婴儿吃奶,边舞宝剑杀出阵来,像砍高粱巅一样,砍掉覃垕战将田大等人头颅,易淑贞因战功被封为“褡奶夫人”。故《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载:“明时征覃垕至此,壁上有摩崖书百丈峡三字”。明代洪武十八年,土家首领向大坤在天子洲,吹角齐军,建邦立帝,在插旗峰插上战旗。朱元璋速派楚王朱桢率领征虏将军汤和等将领前来镇压,在接火桥接火,起义军重创官军后退至干溪沟。因为寡不敌众,向王天子从仙女桥退至神堂湾,看见四周悬崖绝壁,被迫跳崖自尽。土家后代在相天湾修建向王天子庙,庙门上端正中书有“向王宫”三个字,庙门两旁有对联一副:“除祸免灾人人被向王之泽;感恩戴德个个近天子之光”。现在,还可看见向王天子庙残垣断壁,还可听见向王天子故事。清朝初年,闯王李自成将领归隐鹰窝寨,至今还有战壕遗址。1934年,贺龙领导红军攻克大庸县,白虎堂许礼生等人组建索溪峪第一支游击队,编入红二军团独立团,后随贺龙将军参加长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改革开放春风吹遍三湘大地。慈利县委、县政府及时开发索溪峪旅游资源,大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1988年,国务院批复组建武陵源区,区政府驻索溪峪。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从此,索溪峪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成为武陵山区“新桃花源”。旅游产业日益壮大,旅游文化日益繁荣,旅游收入日益增长,土家人民日益富裕,迈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