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米 |
|
信息来源:网络

原料别名:天仙菜、珍珠菜、水木耳、天仙米、水耳子、田木耳 原料介绍
葛仙米为晋朝皇帝赐名,学名拟球状念珠藻,为兰绿色珠状。生长于磷矿质土类水田中,生长期为11月至次年5月。含有15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所需要。干物质总蛋白质高达52~56%,含15种矿物质。葛仙米为席中珍品,同时还可以主治夜盲症、脱肛等病,外用可治烧伤、烫伤兼美容等功效。
营养分析
葛仙米生长在不发达山区水域,无工业污染。内含15种氨基酸(果王猕猴桃才12种)、人体所需八种氨基酸葛仙米占7种、干物质总蛋白高达52~56%,维生素C含量接近鲜枣,比山楂高5倍多,比柑桔高15倍,维生素B1、B2高于一般菌藻类,含矿物质15种:即磷、硫、钙、钾、铁、锶、钇、铅、硅、镁、钡、锗、锌、铜、锰。还有藻类淀粉和其它糖类。蛋白质高于黄豆,含钙量为蔬菜中少见,碳水化合物高于许多蔬菜,提供热量适中,实为极好的天然保健食品。
相关人群
适合一般人群食用,尤其适合视力模糊、目赤红肿、夜盲症、脱肛、烫伤等患者。
制作指导
葛仙米是鹤峰土家族的一道传统名菜,食用方法多样,据载:干、鲜宜烹,糖盐可调,蒸、煮、炒、做汤、凉拌不拘,与各种配料相处和谐。因它性淡而调味宜浓,用作辅料为佳。任何时节经水一泡,就变成嫩绿新鲜菜。
具体食用方法:烹调前取需量,入水浸泡数小时,待充分复原成球状时,复原率数十倍。洗清水捞起沥干备用,低温可长期保存。炒、大热油下铺,翻炒要有爆炸声,放点酒去泥腥味,再放进肉末等配料和调味品即成,做汤,炒好后掺汤加调味品勾薄芡,堪称黑珍珠汤;甜汤不用炒,味道最佳;蒸是品味独特的烹调法,将复原葛仙米放入容器,加冰糖和水,要蒸发泡成立体形;凉拌,可生食,放醋、香料等调料,古人称其味美绝。
食疗作用
葛仙米性味甘、淡、寒,有清热明目作用,能治目赤红肿、夜盲症、烫伤。据《药性考》:“(葛仙米)消神解热,痰火能疗,且久服延年。”《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葛仙米性寒。味淡,可以清热、收敛、益气、明目和能治疗夜盲症、脱肛以及外用可治疗烧伤、烫伤等疾病。
《本草纲目》赞葛仙米为“肥绝佳食”。
其他相关
乾隆间汪启淑《水曹清暇录》一条云:“广西北流县有葛洪岩,相传晋葛洪为勾漏令修炼于此。床灶犹存,岩下产米类小木耳,可治肺热,味亦清香,堪作羹材,名葛仙米,充上方岁贡,户部主政……述。” 葛仙米俗称天仙米、天仙菜、水木耳、田木耳。为水生藻类植物,属蓝绿藻的一种,单细胞,无根无叶,墨绿色珠状,纯野生,是名副其实的纯天然绿色食品。相传东晋时期,炼丹术家、医学家、道教理论家葛洪在隐居南土时,灾荒之年采以为食,偶获健体之功能。后来葛洪入朝以此献给皇上,体弱太子食后病除体壮,皇上为感谢葛洪之功,随将“天仙米”赐名“葛仙米”,沿称至今。
葛仙米营养丰富,是宴席佳品,含有15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其它自然食品不及而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Mn、Ca、Zn、Fe、P等矿物质成份。
食用时干鲜宜烹,糖盐可调,蒸、炒、汤不拘,其味鲜美。《本草纲目》赞葛仙米为“肥绝佳食”。
此外,葛仙米还有药用保健功能,据《全国中草药汇编》介绍,葛仙米“性寒、味淡,可以消热、收敛、益气、明目,主治夜盲症、脱肛;外用可治烧伤、烫伤及护肤美容等。”
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是世界上最大的葛仙米产区,这里适宜葛仙米生长的水田、池沼达670余公顷,因葛仙米生长对其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阳光、经纬度、海拔等)要求极高,当今世界上仅非洲有极少量发现。葛仙米不愧是世界上真正罕见的神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