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铜仁 |
|
作者:张勇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上天高。云淡。 高天。厚土。
从铜仁·凤凰机场飞往贵阳之际,重庆游客赵女士静静地俯瞰机翼下山环水绕的碧江城区,倏然间她惊奇地发现了一个让人心跳不已的景观。
这就是蜿蜒环绕在碧江城区的大小两江,与锦江竟天然地构成了一个篆体“梵”字。源出梵净山的大小两江,分别从东西两面流向碧江,在城区汇合后称为锦江,将碧江城区一分为三。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铜仁的神秘、古朴和绚丽。5年前,赵女士的发现至今仍聚焦了外界的目光——
这样的自然景观蕴藏了多少待解玄机? 这样的发现为古老铜仁带来多少机遇? 东经107度44分~109度28分,北纬27度08分~29度05分 。
穿越时光隧道,从铜仁的地理坐标出发溯其渊源,铜仁悠久历史的撩起了面纱,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元朝初年,有渔翁在锦江大小江汇流处巨岩下捕鱼时,从水底捞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尊铜像。据此,朝廷设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巨岩称铜岩,明朝参议蔡潮在铜岩上题刻了“中流砥柱”。明永乐十一年(1413)平定思南、思州两宣慰司后,于铜人建立铜仁府,改“人”为“仁” 。
东邻潇湘大地,北接巴渝重庆,安居黔东北部的铜仁,历史远溯殷商,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黔中,汉隶武陵,唐代设县,明初置府。
1914,改铜仁府为铜仁县。此后,地名沿袭至今。现在,借助现代声控技术,锦江再现了“铜人出水”的场景,亦令人流连忘返。
孕育了锦江的梵净山坐拥武陵山区,傲视苍穹,左揽乌江、右牵锦江!它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
梵净山是铜仁的骄傲! 梵净山是铜仁的自豪! 梵净山是铜仁的未来!
14亿年前,梵净山从深邃的大海深处脱颖而出,幻化为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最高处海拔高达2572 米,“武陵正源”名至实归。 “弥勒道场”梵净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1618年,明万历神宗皇帝朱翊钧派钦命僧重建“金顶”众庙宇,赐封梵净山为“众名岳之宗”。 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
1989年,赵朴初先生题写“梵净山”。2006年,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法师到梵净山升坛开示,欣然题“中国佛教名山弥勒道场”,他重申了梵净山在全国佛教名山中的地位。“梵天净地佛居山传真谛,护国佑民利乐有情世祥和”亦是圣辉法师所题。至今,梵净山香客如流,香火旺盛。
地球上与梵净山同纬度的地方多已尘土飞扬,而这里却树木茂密,溪流潺潺。1986年,联合国把梵净山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其核心区41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100%,外围缓冲区2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0%,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含负氧离子12万个之多。山中99条溪流水质均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是可直接饮用的纯天然矿泉水。从2008年始,它连续入选“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榜,因拥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被誉为是“生态王国”、“天然氧吧”和“长寿之山”。
据统计,全市总人口 420余万,其中,有29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8.4%。铜仁,依托一山(梵净山)、两江(乌江、锦江)、四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独魅。
正是凭借在“一山两江四文化”底蕴, 铜仁力推的“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形象品牌,逐步赢得了世人的认可,知名度与美誉度与日俱增,先后斩获了“中国西部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目前,全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07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1%,绿化覆盖率达33%,10个区县中已有7个被评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
天生丽质的铜仁,历代墨客骚人吟咏不计其数。清代大儒郑珍在《铜仁舟中杂诗六首》中咏叹:“舟行无百里,江景已更多。问地难为字,经滩不计名。败床眠白鲤,疏坞出黄橙。欲识铜仁近,奇山满眼生。”
如今,全市拥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2个风景名胜区,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9个。
铜仁自然环境幽美如同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宁静如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素有“永恒的净土”的美誉,亦是全球不可复制的“养生天堂”。
2011年,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授予铜仁全国首个“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称号,所辖石阡县被授予“中国营养健康产业基地”称号。
梵净山,因铜仁而相得益彰。 铜仁,因梵净山而闻名遐迩。
欠开发! 欠发达!
这六个字曾令铜仁人如鲠在喉,自然的阻隔 、历史的欠账与现实的呼唤,我市响亮响亮提出了构建“两圈两带”产业体系,实现“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迈出了“追赶跨越”的铿锵脚步。
这就是戮力同心、奋发图强和全力以赴,打造铜仁玉屏循环工业经济带、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和铜仁城市经济圈、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型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6个重点领域实现新跨越,从而促进铜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
今年,铜仁“撤地设市”后,“追赶跨越”已成为铜仁最强音,铜仁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拐点,开始以“加速度”前行。
当前,铜仁市正以只争朝夕的姿态,千方百计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大开发、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等良机,正在快马加鞭推进“两圈两带” 产业体系蓝图,打造黔湘渝鄂边区“最美丽的边城”。
边城铜仁作为连接贵州、云南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将建成商贸、旅游核心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特色食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同时,围绕“建成100万人口的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这一远景目标,优化改造老城区,加快建设大兴科技工业区、川硐教育园区、碧江新区、万山谢桥转型区、灯塔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城市的扩容和产业、人口集聚。
“开拓创新”的精神抖擞! “苦干实干”的行动敏捷!
铜仁人正以精卫填海的执着、愚公移山的气度与凤凰涅磐的豪迈,用“追赶跨越”的铿锵脚步,改变着铜仁的空间结构,刷新着铜仁的历史记录,续写着铜仁的美丽诗篇——
加快铜仁城市圈的建设发展。加快区域内城际空间和功能对接,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优势互补;因势利导,吸引周边城镇融入,拓展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空间。依托铜仁中心城市和快速通道建设,以周边区域为重点,以玉屏、松桃、江口等卫星城镇为支撑,着力推进铜仁与万山、大兴、江口等周边区域一体化,加快形成铜仁城市经济圈。重点推进环中心城市经济带、玉铜松循环经济工业带和铜仁至江口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努力把玉屏建成黔东新型工业城市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把松桃、江口建成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到2015年,城市圈经济总量达到20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65%。
着力打造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以梵净山景区为核心,以梵净山环线旅游公路为纽带,以江口黑湾河、印江团龙、松桃冷家坝为支撑,辐射铜仁市、江口县、松桃县和印江县,构建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把梵净山景区建成5A级国家重点景区、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旅游圈经济总量达到300亿元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大力推进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建设。以铜仁、玉屏、万山、松桃四县(市、特区)为平台,推动玉屏至松桃二级公路沿线工业集聚发展,优先发展壮大大龙、万山、大兴、松桃城北四个支撑点,构建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把玉铜松工业带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锰、钒、镁等新材料产业基地、营养健康产业基地、武陵山区特色优势资源综合利用和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区,建成黔东地区生态工业经济增长极。到2015年,玉铜松产业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培育发展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沿乌江航道和杭瑞高速公路思南至德江段,以思南、德江为重点,覆盖石阡、印江、沿河3县以及松桃县的甘龙、石梁等5个乡镇,构建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统筹推进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制药以及生态茶叶、烤烟、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产业。把乌江特色产业带建成乌江流域及武陵山区的生态特色产业经济增长极。到2015年,乌江特色经济带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按每年提高城镇化率2%计算,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40%,城镇人口将达到168万余人,以铜仁为龙头的‘一核三星’城市经济圈和以德江为中心的‘一心四重’城市组团的城镇化格局已形成。”市委书记廖国勋、市长夏庆丰对铜仁未来满怀信心。
眼下,铜仁市正在抢抓各政策叠加利好的战略机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着力打造国家级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武陵山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特色旅游区,毕其功于一役把铜仁建成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追逐“最美丽的边城”的城市梦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