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土家族文化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土家学林 》 社会发展
对构建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思考
 作者:洪天云  信息来源:重庆市委党校网站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所谓经济圈、带或协作区,是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经济发展为纽带,在同一毗邻地域内建立的一种协商为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区域性联合组织。放眼世界,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方兴未艾;关注国内,省际协作组织、邻省边区协作组织、省内地区协作组织层出不穷。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市场之手早已突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组建经济技术协作区正是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组织方式和有效运作形式。因此,地处祖国大西南、中部向西部地区过渡的武陵山区,构建“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就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世界区域经济协作组织的发展探源

  经济协作区并非新生事物。区域经济合作是当今的时代潮流,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国与国、省与省、省际边缘地区、省内毗邻地区、跨省地区的经济协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些大大小小的经济协作区推动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外最早的经济协作区当数欧盟。1951年由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共同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就是欧盟的最初萌芽。1958年,六国又正式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将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欧盟。到2007年1月,欧盟经过历史上的第六次扩盟,已成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超过4.8亿的大型区域一体化组织。在同一时期成立的地区合作组织,还有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三国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1年),后印尼、新加坡加入,正式宣告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年),简称东盟。20世纪80年代后期,东盟由最初的5个成员国发展为包括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在内的10个成员国,还有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在内的10个对话伙伴国。近年来,东盟更是日益发展壮大:1994年成立了东盟地区论坛,1999年成立了东亚—拉美合作论坛,东盟与中日韩的“10+3”和东盟分别与中日韩的3个“10+1”合作机制也同时运行,2002年又启动了东盟自由贸易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地区出于经济的、政治的、安全的各种因素的考虑,又组建了很多经济协作区。比如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于1992年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现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另外较为有名的国际性经济协作组织还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推进中的东亚联盟等组织。

  国内最早的经济协作区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新中国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为了保证全国性的一批重点工程和骨干工业项目的建设,同时也为了协调各省、市、自治区间的经济联系,中央在1958年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大区,后又将华中区与华南区合并成中南区,形成六大经济协作区,即东北经济协作区、华北经济协作区、华东经济协作区、中南经济协作区、西南经济协作区、西北经济协作区。经济协作区在当时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并成为此后相当长时期考虑全国和区域性经济建设的一个基本的地域框架。改革开放以来,区域联合不断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开放型的经济区网络。一是省际间的联合。如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西南四省五方经济协作区、华北经济技术协作区、中南五省二市经济技术协作联席会议等;二是毗邻省市之间的区域联合。如中原经济协作区、环渤海经济协作区、淮海经济协作区、燕北经济协作区等;三是省内毗邻地区之间的联合。如湖北省江汉平原经济协作区、辽宁中部城市经济技术协作联合体、川滇黔鄂湘边区16县经济技术协作会、云贵川三省毗邻9县经济技术协作会、滇黔桂三省边区经济技术协作会等等。在改革向纵深推进和全球信息化的今天,经济协作区进一步发展壮大。协作范围越来越大,协作内容越来越广,协作成效越来越突出。比如,长三角经济协作区已经由最初的上海经济核心区发展为跨越2省1市(江苏、浙江、上海)包括16个市区县的合作组织。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10.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28.5%的进出口总额,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珠三角经济区已经发展为泛珠三角经济区,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香港、澳门。2006年,珠三角人均GDP超过5200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民间自由发起的协作组织的出现于2001年。在中国海南省博鳌成立的博鳌亚洲论坛就属此类。它由亚洲25个国家和澳大利亚发起,是亚洲唯一的非政府、非营利、泛亚性和奉行开放地区主义的国际组织。

  黔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参加了湘桂黔渝毗邻地区经济技术协作区。近20年来,各成员单位本着“创新、务实、合作、和谐”的宗旨,利用在交通区位、资源组合、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的优势,在经济技术协作、共筑交通网络、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文化产业开发、信息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合作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前些年,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的立项兴建便是合作争取的典范,两路沿线贫瘠的山峦如今变成了特色经济带;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黔(江)恩(施)高速路、渝怀铁路复线的即将兴建,同样是区域协作、合作共赢的必然结果。这为我们构建“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二、构建“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基础平台

  黔江,包括毗邻的恩施、湘西、铜仁等地市州区县,都参加过类似经济协作组织,但由于省与省之间的协作重心主要放在省际中心城市上,这样松散而更多地体现为行政行为的协作,对边远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并不明显,甚至还有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为快速推动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另辟蹊径,重新定位,利用地域同一的优势,组合新的经济区,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我们对构建“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所具备的基础平台和后发优势进行了探讨。

  (一)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宏观政策,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组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由于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家越来越重视各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五个统筹”的提出就是一个例证。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将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使欠发达地区尽快赶上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而组建经济协作区,正是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组织方式和有效运作形式。毋容置疑,武陵片区属西部欠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如果组建经济协作区,必将引起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今年1月26日发布的国务院3号文件提出“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组织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由此,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组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从理论上看,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符合经济增长极带动规律。武陵山片区地处祖国大陆的腹心地带,是指武陵山系绵延横亘的包括渝鄂湘黔在内的部分区市县的总和。我们把它具体界定为包括重庆市渝东南1区5县,湖北省恩施州1市7县,贵州省铜仁地区1市1特区8县,湖南省张家界市2区2县,湖南省湘西自治州1市7县,湖南省怀化市2市2区11县等50个行政单位、近3000万人口、1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这相当于一个小省的范围。根据经济增长极理论,武陵片区经济可自成体系,探索组成一个新的经济区域。在这个自成一方的经济区域内,必定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极,即我们所说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样产生出来的新的城市核心,它足以使其辐射半径遍及武陵片区,消灭经济发展的“死角”。从现实来看,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市场早已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并不停地冲击着人们旧有的观念壁垒。建立“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有利于促进片区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协作区内,发展多种市场,形成市场网络,变分割、封闭的市场为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把各地分散的优势转化为综合的优势,把资源、技术的优势转化为商品生产的优势,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

  (三)区域现实生产力水平,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组建提供了客观的基础条件

  武陵片区地处省际边缘地带,是中国几大贫困区之一。探溯贫困的由来,我们不难发现,除了自身的地理劣势之外,国家投入偏少也是一个重大缘由。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把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都投资在交通相对便利、地域较为开阔的东部地区、中原地区,地处西部地区的许多区市县获得的投资少得可怜。以黔江为例,改革开放前的30年,固定资产总投资仅为0.27亿元,即黔江年均人平获得国家投资为2.5元左右;1980年到2000年共2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只有27亿元,即改革开放后的20年黔江年均人平获国家投资为345元。同样,同处武陵片区的鄂西、湘西、黔东北地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阳光照不到的角落”,这一地域也就形成了相对贫穷、落后的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果地处祖国腹心地带、涉及3省1市50个区市县近3000万人口的武陵山区不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则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也将受到影响。武陵山区各族人民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振兴家园”,把这一片土地变为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的热土。而建设经济协作区,有利于推动这一片区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完成党和国家交给这一片区摆脱贫困、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的光荣使命。

  (四)区域地理、人文的同一性,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组建提供了详实的合作依据

  一是地理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地质条件的同构性和地缘交通的相关性上。武陵片区地质条件相同,地貌特征相似,同属喀斯特岩溶地形,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一是矿产资源:武陵片区蕴藏有丰富的锰、硒、铝、铅锌矿、大理石、磷矿等矿产资源。仅铜仁地区就已发现矿种46种,锰矿储量为全国最大的锰矿之一,远景储量约6000万吨。鄂西地区有54种矿种,磷矿为12亿吨,是全国四大磷矿之一,探明天然气储量为33亿立方米。湘西地区有50多种矿种,渝东南地区有30多种矿种,尤以秀山的锰矿著称。

    二是动植物资源:境内生长着各类气候带植物达4000多种,产各类中草药1800多种,黄连、杜仲、厚朴、金银花等闻名国内外,是全国的重点药材基地。森林植物有柏、杉、泡桐、楠木、香樟、竹类、杜鹃等乔灌木,其中银杉、水杉、秃杉、珙桐被列为全国珍稀树种。薇菜、蕨菜、猕猴桃等可食用的山野资源俏销海内外。还拥有珍稀动物如华南虎、黑叶猴、云豹、穿山甲、小灵猫、羚羊等。

    三是水能资源:恩施州水能资源的理论储量为280万千瓦,怀化市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46.4万千瓦,湘西与张家界市的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32万千瓦,铜仁地区的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00万千瓦,渝东南水能理论蕴藏量在262万千瓦左右,如果能够合理地联片开发,则可能成为西部洁净能源供应基地。

    四是旅游资源:武陵片区空气洁净,是难得的天然氧吧,加之独特的地质结构,造就了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姿的奇山秀水。有张家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怀化沅陵无缘洞、利川腾龙洞、巴东格子河石林、铜仁梵净山等自然景观;另外还有秀山边城洪安、酉阳龚滩古镇、永顺王村,“原生态植物园、古建筑博物馆、多民族文化村”的怀化,南长城与“秦简”的故土湘西,“地球绿洲”和“动植物基因库”铜仁……与此同时,地缘交通的相关性也是建立经济协作区的条件之一。因为同处武陵片区,各区市县的公路、铁路等交通干道都是紧密相联的。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这一块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得到改善。修建中的沪蓉西高速公路、渝湘高速公路以及渝怀铁路的建成通车,将片区内的各区市县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经济协作区的建立创造了基础条件。二是人文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民族的同一性和文化的同一性上。武陵山片区是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汇聚了土家、苗族等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恩施唐岩土司皇城遗址,黔江巴人悬棺及苗家水寨,湘西的土司朝廷故址老司城、德夯苗寨、凤凰古城、黔江南溪号子、秀山花灯、土家山歌(太阳歌、黄杨扁担)、土家摆手舞和茅古斯、恩施撒尔嗬等等,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这里也是革命老区,有着相同的战争文化背景。如现代革命史上的湘鄂川黔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永顺塔卧镇、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张家界桑植县刘家坪乡以及贺龙元帅故居洪家关、赵世炎故居酉阳龙潭、万涛故居黔江冯家等,这些地理人文的同一性,成为构建“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总体设计

  前几年,我们尚在就构建“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进行大胆构想,如今,已变成国家战略,其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它将是一个后发优势较为明显的经济协作区

  如前所述,武陵山片区如果成立协作区,将是全国最贫穷的一个经济协作区,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又有着独特的优势。正因为交通落后,经济薄弱,我们的发展潜力才巨大。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在新一轮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调整中,武陵山片区的自然资源必将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从资源开发角度来讲,本区域资源丰富,我们可以把矿藏、水能、山野资源、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从开拓市场的角度来讲,武陵山片区近3000万人口潜在的购买力为各类产品提供了空间广阔的市场。从资产重组的角度来讲,武陵山片区内有大量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为搞好跨区域、跨行业的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果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了这些资源,武陵山片区将呈现超常规的发展趋势,其增长速度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进程将加速,经济国际化程度将快速提高,所具备的潜在优势将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明显缩小。总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应该是一个经济快速增长,后发优势明显的区域组织。

  (二)它将成为国内首个生态经济协作区

  正因为经济的不发达,这一片区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较小。这看似劣势,实际上也是我们的优势,良好的人居环境、无污染的空气、水资源以及山野绿色资源,为我们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打造都市后花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可以围绕生物的多样性和绿色生态来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业品牌,比如恩施的富硒茶加工、黔江的地牯牛深加工、鹤峰的薇菜初加工等等。可以在片区范围内布置引进一些从事高科技研究、生产的企业,比如鹤峰的八峰氨基酸厂就是亚洲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可以利用丰富的畜禽养殖资源,引进生猪、牛、羊、鸡、鸭等集屠宰、加工于一体的企业来片区发展。总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应成为立足自己的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生态优良、科技进步、特色突出的生态型经济协作区和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

  (三)它将是一个集各种政策优势于一体的经济协作区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由于涵盖了不少贫困区市县,基于统筹区域发展的考虑,中央已经陆续出台支持该地区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安排重大建设项目。二是加大开放和扶持力度,鼓励中外投资者到该片区投资,同时启动更大力量的东部经济区对口支援武陵山片区等活动,极有可能吸引国际著名财团、公司以及亚行、世行、欧共体等国际金融组织,转移投资重点,参与片区内的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先发效应。三是这一片区本身就集西部大开发政策、民族扶持政策、扶贫开发政策于一身,用好用活了,政策优势就会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四)它将成为首个研究土家苗族民俗文化的经济协作区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将在本区域各区市县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研究地。我们可以共同保护和开发土家苗族文化,保护民族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共同把武陵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共同打造具有武陵特色的民族文化名片,让这些独家的、特色的、民族的文化逐渐成为大众的,比如土家摆手舞、边城、桃花源等不就是武陵山区共同拥有的名片吗?还可把武陵片区独特的凤凰古城和南长城、龙山里耶秦简、黔江南溪号子、秀山花灯、土家山歌、土家摆手舞和茅古斯、恩施撒尔嗬、苗族“四月八”和上刀山等作为民族文化名片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可以设立民族文化论坛,以培养和发现民族优秀人才,精选民族文艺作品,让全国和世界了解武陵山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通过一系列的民族文化保护活动,并在本区域内建土家苗族民俗文化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使武陵山片区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一块活化石,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研究地。

  (五)它将成为国内首个无障碍旅游协作区

  武陵山大旅游将成为武陵山经济协作的重头戏。所谓“无障碍旅游”:一是区域内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消除行政壁垒和人为障碍,促进各地旅行社按有关规定在本省开办分支机构,利用各自的客源优势,互为组团地、地接地,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制定区域总体形象宣传口号、指导和鼓励投资者独资或联合开发旅游资源;二是区域全面合作,实现市场共建、客源互动、协作共赢的战略合作目标;三是建立区域决策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和协调,推进机制联动和要素互补;四是建立区域市场联动开发机制,共建区域旅游品牌;五是区域执法联动,维护旅游消费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六是全面开放区域旅游市场和服务,建立统一的旅游及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创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合作等。通过建立一个广阔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市场,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整体规划、优势互补、客源互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市场开拓、效益共赢”为基本原则,积极开展旅游合作,共同开拓旅游市场,相互把旅游的触角向周边延伸,让一个集“神秘山水、原始风貌、民族风情、休闲体验”于一体的黄金旅游区镶嵌在大西南的青山绿水间。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中央、相关省市的大力扶持下,在武陵片区各级领导和近3000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一定能够成长为中国西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一个人民富裕幸福的美好家园,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国家森林公园。
 

相关文章
·总书记走进武陵山区湘西州调研扶贫攻坚工作
·首届中国•吉首“武陵山发展论坛”在吉首大学举行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武陵山片区71个村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湖北广播电视台“心连心青歌艺术团”赴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慰问演出隆重举行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政策建议
·教育部发展报告项目《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报告》成果发布会在恩施举行
·国家发改委批准筹备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武陵山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径选择
·武陵山片区协同发展仍待突破

版权与免责声明 | 进入论坛

 
图说分享
· 成臻铭
· 对铜仁冲出“经济洼地”的路径选择思考
· “官帽”背后的故事
· 试论土家文化传承与推广进校园探索
· 试论铜仁建府六百年的得失及未来之定位
· 酉阳土家摆手舞初探
· 永顺县朗溪乡王木村打洞溪发展现状的调查报
· 对贫困地区乡镇规划工作的调查思考

远山的呼唤

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

八宝铜铃舞

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
· 自然环境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  
· 论长阳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构成  
· 试论恩施自治州的文化生态保护  
· 土家族 “过赶年”辩析  
· 武侠湘西是宣传湘西文化旅游的另一张名片  
· 命根子泥土  
· 鄂西土家族还愿仪式解读  
· 彭家寨乡土建筑的生态特征对未来建筑发展...  
   土家族文学“灵物母题”的叙事解读
   武陵山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物农业多样性
   协作互动推进武陵区域一体化发展
   对构建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思考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探索民族地区跨区发展
   阿蓬江畔的村庄
   论湘西州旅游扶贫研究
   长阳民间吉祥图简释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申请链接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大事记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2号楼6单元601室 
技术支持:北京比兹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QQ:649158369    邮箱:tujiazu@vip.sina.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鄂ICP备08100481-1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130153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