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土家族文化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土家概况 》 族源族称
“毕兹卡”考释
                           作者:张伟权 信息来源:三峡大学学报


  “毕兹卡”是土家族用土家语的一种自称。多少年来学术界对“毕兹卡”的含义作了一些诠释,但没有能够趋于统一,成了土家族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弄清“毕兹卡”的具体汉语含义,对整个土家族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拟就土家族自称“毕兹卡”的汉语意思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毕兹卡”的土家语诠释

  “毕兹卡”是土家语的汉字记音,也有的记为“比兹卡”,潘光旦在其《湘西北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中就釆用这一记法,还有的记为“毕基卡”。以上三种记音同土家语的本音有细微的区别。如果按国际音标记音是“pi35tsi53k’a21”。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采用“毕兹卡”的汉字记音为研究的参照体。

  “毕兹卡”有三个音节,其中第三个音节“卡”的汉语意思是“族”或“人”,学术界对此没有异议。关键是前面两个音节的汉语意思尚未弄清楚。有的学者对“毕兹”作一些探索性的诠释,归纳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有两家。一是潘光旦的观点。他说:“古代与中古的巴人当时自称‘比兹’。”讲得明白点,“毕(比)兹”是巴人的自称。潘先生这一观点至今在史籍上还未发现出处,还有待专家学者继续探索。

  另一家是吉首大学《湘西土家族》编写组的诠释:“毕兹卡”的汉意是“本地人。”与这一说法相似的还有《辞海》,“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本地人的意思。”严格地说,把“毕兹卡”翻译成“本地人”,没有实在意义。因为“本地人”不能作为一个族的族称。

  按常理说“本地人”应该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土家族地区有“本地人”,世界各个地都有“本地人”。那么各地的本地人就可以都说成是“毕兹卡”,这样就会弄成笑话。可以断定:“毕兹卡”的语义与“本地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所以把土家语“毕兹卡”诠释成汉语的“本地人”不仅有失公允,而且还很不科学。实际上“毕兹卡”完全可以用汉语找到它对译的正确答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毕兹卡”翻译成汉语究竟是什么意思。

  先看“毕兹卡”中的第一个音节“毕”。“毕”的汉意是儿子或者是男子汉;如土家语称别人生了个儿子,别人就会说“毕老题。”其中的“毕”是名词“儿子”,“老”是数量词“一个”,“题”是动词“生”或“养”,按土家语序就是“儿子一个生”,按汉语语序就是“生了一个儿子。”又如,土家语的“毕葩德”,汉语的意思是“父子们”。其中的“毕”汉语意思是“儿子”,“葩”是土家语“婆葩”的简称,“婆葩”汉语的意思是“父亲”,“德”的汉语意思是人称代词复数“们”。还如土家语有一俗语说:“毕岔菩岔夺,它德勒(女儿)岔骂岔夺”,意即:“儿子好要媳妇好,女子好要女婿好。”上面举几例目的就是说土家语“毕”的汉意是“儿子”。

  再看土家语“毕兹卡”的第二个音节“兹”。“兹”的汉意义项有三项。第一义项是“成”或“变成”意思。如例句:“他现在怎么变成坏人了”,土家语就要说成“过目朗取么傩得卡拉兹了?”由于这一义项与我们探讨的向题关系不大,所以就仅举例到此为止。“兹”的第二个义项是“哭”,如说“小孩在哭。”土家语就会说成“波立兹拉乎。”其中的土家语“兹”就是汉语“哭”的意思。“兹”的第三个义项是土家族哭嫁——“它德勒兹”的简称。其中的“它德勒”是女孩子的意思。土家族的“哭嫁”全称就是“女孩子哭嫁”,后来就按习惯简称为“哭嫁”。“哭嫁”是土家族的一种婚俗,即女儿在结婚前一两个月要在娘家哭嫁,娘家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陪哭,这一习俗至今在湘西土家族地区还很盛行。如说“她家女儿准备结婚,正在哭嫁。”土家语就要说成:“给者它德勒搓主乎,它德勒兹拉乎。”如果说“婶婶会哭”,土家语就会说“妮替它德勒兹耳”。

  通过以上对“毕兹”两音节的汉意对译,那么土家语“毕兹”的汉意是什么?答案是“男人哭嫁”。它正好与“女孩子哭”——“它德勒兹”相对应。“毕兹卡”就是“男人哭嫁的民族”。粗粗一看这样翻译和解释有些好笑,其实从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观点来考察,就顺理成章了。

  二、从民俗学考察“毕兹卡”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蒙昧(即杂草丛生野兽出没,属人类的幼年时期)、朴野(即群婚和母系氏族时期)、文明三个时期。在朴野时期,由于人类尚未跳出与其高级动物明显区别的窠臼,所以美国十九世纪的人类学家摩尔根把它称为野蛮时期。野蛮时期人类最突出而明显的标志是婚姻关系,十九世纪美国的人类学家摩尔根说过:“按性别组织成婚级,以及随后较高级地按亲属关系,组织的民族,这都是一些伟大的社会无能运动顺应人类天性,所趋向的原理不知不觉之中创造出来的。”要是说摩尔根的“婚级”,“人类天性”之类的词义人们不好理解的话,而恩格斯的话就讲得更加明白晓畅,他说:“我们在这里就可以找出性生活的一切形式——杂交,类似群婚制的形式、多妻制、个体婚制。”在土家族其它文化中,对人类的群婚制的社会状况有生动的表现。

  如土家族的原始剧《茅谷斯》就有对人类群婚制现象作了形象的表述;《茅谷斯》的出场人物有“拔普卡”、“沃毕爹”。“拔普卡”的汉意是“老公公”,“沃毕爹”的汉意是“杂种儿们”。“沃毕爹”一词就向我们透露了群婚制的一种信息。那时候的人群都是杂交的,所以对青年人的称呼干脆就叫“沃比爹”,“沃比爹”的汉语意思是“杂种们”。在《茅谷斯》的表演中,“沃毕爹”对“拔普卡(老公公)”诙谐不敬,如“沃比爹”公然给年龄比自己大几倍的“拔普卡”充老子,根本就没有老幼之分,而“拔普卡”对此也并非不能接受,反而觉得对“沃比爹”的语言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其实他也很明白,自己也是杂种类。这一点就更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在群婚制时代的民俗风情。这说明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父亲是没有什么地位和威望的,只有母亲才是人们的向往所归。这就是人类的母系氏族时代婚姻!在母系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以母系为中心,母系占据统治地位;男性只属于从属地位。当时人们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后来,母系社会的婚姻过程,就是男方“出嫁”到女方的过程。

  在母系氏族社会,一个妇女可以有若干个丈夫,同时她又可以随时摒弃其中一个丈夫和随便娶上一个丈夫。作为男子汉,迫于母系权势,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不得不屈从于此。男人为了表示自己对这一种婚姻制度的不满,在出嫁时选择了“哭嫁”这一方式,他们用“哭嫁”来吐出自己的苦水,用“哭嫁”来表达自己的心迹。这就是土家族“男人哭嫁”的时代,“男人哭嫁”的土家语就是“毕兹卡”,所以“毕兹卡”的称呼也就从此诞生了。

  三、从历史学考察“毕兹卡”

  星转斗移,时代变迁,母系社会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强悍的男子汉们把历史颠倒过来了。昔日的奴隶变成了主人;最大的变革莫过于婚姻关系的变化。以前男人“出嫁”到女方家而变成了女人要出嫁到男方。新兴事物的诞生,难免要遇到很多麻烦,按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得知:新事物是在喊喊叫叫中诞生的,旧事物是在喊喊叫叫中灭亡的。母系社会行将结束时,女人们必然会留恋她们以前具有特权的时代。在婚姻关系上,她们不会轻易随行就市地出嫁到男方,也要作一番本能的抗拒。这样,男人们就发生“暴动”!他们“抢”字当头,进行抢婚。面对男人彪悍的体魂,女人回天无术,只好学男人们原先“哭嫁”的方式,来表达对过去母系社会婚姻制度的无限眷恋。这样“它德勒兹”就成成了女性出嫁前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千百年来,土家族妇女的“哭嫁歌”,字字句句都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成了人类社会婚俗的绝唱。时到今天,土家语的“毕兹”和“它德勒兹”同时并存,一个代表了人类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一个代表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一个成了土家族自称的称谓,一个成了土家族婚俗的称谓,形成了土家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闪闪发光的双璧。

  还值得说明的是,在当今土家族婚俗中还有母系社会婚俗的影子,如湘西土家族的婚俗中,男方娶亲时一定要拿四把未点燃的火把,放在女方堂屋中的神龛下面。据传,这是土家族祖上的男子汉们,为了反抗出嫁到女方的婚俗传统,半夜三更点着火把到女方家把新娘抢劫过来的。从此后,火把成了土家族娶亲的信物。这样就代代流传下来,成了土家族婚俗的一大景点。另外,当今土家族男方在去女方家娶亲时,女方家要在朝门前摆一桌子,拦截男方的娶亲队伍。后经男女双方的“图嘎”(即礼官)舌战一番后,而且男方“图嘎”战胜女方的“图嘎”时,女方才搬开桌子让男方的娶亲队伍进屋。这一习俗里面里隐隐约约透视出了女方对男方娶亲的抵抗,是母系社会强弩之末的一种哀鸣的写照。

  四、弄清“毕兹卡”含义的意义

  以上用土家语诠释了“毕兹卡”汉语意思,同时又用民俗学和历史学考察了“毕兹卡”的基本含义。弄清“毕兹卡”的基本含义有什么意义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能进一步澄清土家族的源流史。因为“毕兹卡”是土家语对土家族的自称,民族学家告诉我们:“语言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可以作为民族学家认识中国民族族源、族际关系和中华各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说明土家族是一个历史特别悠久,而且是很有自身特点的一个民族。“毕兹卡”正好是这一论断的注脚。

  第二点:进一步了解土家族的形成时期具有铁证作用。目前,学术界对土家族的形成时期争论颇多,有的说形成于汉代,有的说形成于唐宋,有的还说只形成于明清时期;其实一种语言的诞生是伴随一个民族的诞生而诞生的。格里姆说:“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关于各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之骨头、工具和墓葬更为生动的证据,这就是他们的语言。”根据这一说法,我们可以由“毕兹卡”可以推断出土家族先民在人类幼年时期就有了一定的族群雏形。

  第三点:民族学家可以对土家族风情有更进一步了解。土家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风情。尤其是我们从“毕兹卡”中,能够深刻了解土家族民族风情中的母性品格。

  第四点:进一步了解土家族的灿烂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本民族的语言紧密相连。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族语言可以较为透彻地研究民族文化及文化特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通过“毕兹卡”这一土家语现象,我们可以管窥土家族先民在人类幼年时期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列维·斯特劳斯说得好:“谁要讨论人,谁就要讨论语言,而要讨论语言,就要讨论社会。”列维的这句话是本文最好的总结。

相关文章
·湘西土家族起源推理
·土家族族别符号体系的构建和传播
·先秦时期澧水流域土家族族源探索

版权与免责声明 | 进入论坛

 
图说分享
· 桑植民歌与土家族源新考
· 酉阳土家语巧传历史
· 沿河白塔传奇
· 土家族个融合的民族
· 来凤乡镇地名的来历
· 来凤县县名由来
· 来凤县土家语地名辑要
· 恩施自治州土家族族源

土司制度

土家民歌龙船调

武陵土家人

土家族露天博物馆
· 梯玛 土家族纠纷的调解者  
· 土家巫术是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  
· 土家族白虎崇拜与文化心理探析  
· 张家界市土家姓氏源流综述  
· 土家语正式进入中国文字博物馆  
· 祖传土家语言  
· 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对土家族的影响  
· 湘西人讲“逮”头  
   土司制度流变、遗存及保护利用探析
   湘西土家族认证的历史记忆
   土家族虎图腾的传说
   土家族族别符号体系的构建和传播
   “毕兹卡”考释
   土家族的姓名
   土家族的族源问题和湘西州土家族的由来
   民族识别及我国民族识别的基本原则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申请链接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大事记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2号楼6单元601室 
技术支持:北京比兹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QQ:649158369    邮箱:tujiazu@vip.sina.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鄂ICP备08100481-1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130153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