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族源问题和湘西州土家族的由来 |
|
作者:杨恒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的西北部,与贵州、四川、湖北三省接壤。总面积近两万平方公里。自治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就住着土家族、苗族、白族、侗族、回族、满族、汉族等各族人民。他们都有自己古老的神话。其中土家族传讲的开天辟地神话,记录了远古初民们与自然斗争的伟迹。
土家族开天辟地神话说:远古时,天地相连,到处弥漫着朦胧的雾,雾里有个蛋,蛋炸裂开来,跳出一个神人,名叫卵玉。他用箭将天地射开。从而诞生了人类。湘西州出土的文物证实了在距今几万年前就有了人类的生息。
土家族就生活在这偏僻的土地上,也就是这崇山峻岭、丛林密布的环境孕育了土家族人勤劳、勇敢、质朴的性情。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毕兹”的意思是“本地人”,“卡”是“族”的意思)。可是,这个本民族的自称,自“改土归流”后,对外就未公开使用了。因为“改土”后大量汉人进入了土家地区,汉人是外来的,被称为“客家”,作为本地人的“毕兹卡”也就称为“土家”了,这就是现在“土家族”名称的由来。
湘西土家族主要聚居在酉水两岸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杂居于花垣、吉首、凤凰、泸溪等县。他们大都以姓氏组村结寨,姓氏自古迄今以田、向、覃、彭、冉等姓为大姓,而这些大姓又比较集中的聚居在某一地区之内(例:永顺彭、田、向姓居多)。土司就是依靠“强宗大姓”起家,又以自己的权势统治着同宗之中的大多数土民。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问题上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说法认为土家族是古代部分巴人的后裔。“古代巴人活动区域内的有地名、人名和族名,是土家族自称“毕兹”的对音或转音;巴人崇拜白虎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主要姓氏与土家族的某些大姓有沿袭关系;个别巴语词汇仍保存在今日土家语中。”(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
一种说法认为湘西土家族是由湘西土著居民和以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他们认为:龙山里耶、泸溪浦市、大庸古人城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是湘西最早的土著先民居住地。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即本地人的意思,是土生土长的。土家语地名“墨盆”是开天的意思,“里耶”是辟地的意思,就是说这些地方是土著居民最早开辟的。“梯玛”(土家人对巫师的称谓)神歌唱词中提到的民族迁徙地名,最远至“十必”路、“十牌”洞,没有越过沅江与酉水汇合处。楚灭巴后流入五溪的巴人和五代时入主湘西彭氏,同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为土家族。
一种说法认为湘西土家族是由贵州一带迁徙来的。“盖闻 柯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复溪州铜柱记》所记载的资料)认为土家族来自贵州。根据历史文献、文物考古资料及其发展的历史,我们认为:土家族来源于楚、秦灭巴后,定居在湘鄂川黔接壤地区的巴人。
近年来,在湘西州境内发掘了许多遗址和出土了不少古猿化石。1970年夏,我国古人类学者在高坪龙骨洞发掘出南猿、巨猿化石,及三颗高等灵长类的下臼齿化石;1956年,在长阳县下钟湾的一洞穴堆积中,发掘出一件残破的左上颌骨和一颗左下第前臼齿为代表的“长阳人”的化石。
1973年夏,在泸溪县的浦市二中和五里洲,发现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27件石斧。1978年5月在龙山县里耶溪口台地,发现新石器遗址,出土很多淘气及磨制石器。虽然从这些化石和出土文物,还是无法断定其族属问题,更难说明是现今哪个民族的先民,但也无法否认,在这一带,从远古时期就有古人类生存活动。
当我们从历史文献关于他们发展的历史及活动情况的记载,便可知道他们的最后归属。在西汉刘向所撰写的《世本》一书中,便记载了关于“廪君”的传说。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嘾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子姓之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其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其居。’析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且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暝。积十余日,廪君思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世本》卷三)这个朴素的并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巴人的起源、迁徙及其经历漫长的原始氏族公社的历史。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诞”即“蜑”( “蜑”有泛称,专称二解;泛称多为“夷蜑”、“南蜑”,专称多指滨水而居的人),许慎的《说文解字》释“蜑”为“南方夷也”。说明廪君之先,是“南夷”的一种,即以后“南蛮”的一个族类。“巫蜑”是以地名族,指“巫”地之夷。楚巫郡的郡在汉代的巫县。主要指三峡周围的地带,南抵清江和武陵部分地区。对于巴人的早期活动,很多史书都有记载,最早的要数甲骨文。其中有五片就提到了“巴方”,即巴氏族的居住地。商代武丁时,妇好伐巴方,说明武丁之前就有巴氏族的存在了。
公元前11世纪,巴人参加过武王伐纣的战争,以“勇锐”著称而载人史册。周武王灭商以后,开始大量分封诸侯,封其桑族姬姓于巴地,名巴子国。《华阳国志·巴志》中就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反映出周王要加强对巴人的统治。从此以后,巴人与中原地区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文献记载也将川东、鄂西一带称为巴子国。春秋战国时期,其势力并不强大,仍在江汉之间继续活动,与楚相邻,时战时和。战国以后,秦楚势力强大,不断攻巴,到公元前223年,南郡、巫郡、黔中郡被秦占领,这里的巴人成为秦的编民。
秦灭巴后,定居在湘鄂川黔交接处的巴人,虽然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迭和战争变乱,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大的迁徙,一直比较稳定的生活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延绵不绝。这与现今的土家族居民的分布区域恰好是一致的。与史志上的记载,将这大片地域之内的土家族称为“土人”、“土著”,甚至侮称为“土蛮”、“土夷”以便与其它民族相区别,也恰好是相同的。
此外,土家族灿烂的文化也证实了这一点。巴人以虎为崇拜神,解放前后在土家族及其邻近的地区发现大量的以虎饰为主要特征的巴人文化遗物。其中有巴人的军乐虎钮镦于。湘西各地也相继出土了虎钮镦于20多件,还有大量的虎饰的器物。巴人以人祭祀,这一风俗,史书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永顺土司祭祀时还在进行。巴人的方言,至今还有许多与汉语混合使用,土家族地区至今还保留不少的有关“巴”的地名(例:龙山的里耶)。
再就是从西汉到明末清初,绵延不断见于各代史册,活动于湘鄂川黔边地区被称为“蛮”或“夷”族的首领,均有田、向、彭、冉、覃等姓,这正是现今土家族中人口众多的主要姓氏。这不是巧合,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古老的民族直到1956年国务院才正式承认她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全国现有土家族人口800多万,而湘西土家族多达101万人。 |
|
|
|
|